文章分类
历史文章

常见养殖品种(罗氏沼虾)

罗氏沼虾(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)隶属于甲壳纲、十足目、长臂虾科、沼虾属,是一种大型淡水虾,又名马来西亚大虾,原产东南亚地区,以泰国、马来西亚等国家养殖的最多。

1. 形态特征

        罗氏沼虾体躯肥壮粗短,由20个体节组成,头部5节,每节有一对附肢。头胸甲的额角较长,末端向上弯。齿式为12~15/10~13,头胸甲上有胃上刺,触角刺和肝刺。腹部的外骨骼形成腹甲,腹部第二节的侧甲覆盖于第一和第三节侧甲之上。罗氏沼虾体色呈淡青蓝色,间有棕黄色斑纹,雄性第二步足特别发达,多呈蔚蓝色。头胸部较粗大,腹部自前向后逐渐变小,末端尖细。
2. 生活习性       
        随着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,罗氏沼虾栖息习性也有不同。罗氏沼虾的蚤状幼体必须生活在具有一定盐度的咸淡水中,若放入淡水中不久就会死亡。当幼体变成虾苗后,一直到成虾交配和抱卵,均生活在淡水中,喜栖息在水质清新、有一定水生植物的水体底层,怕强光和直射光,喜夜间活动觅食。罗氏沼虾为热带虾类,不耐低温,适温为18~35℃,最适温度为25~30℃,当水温低于14℃或高于38℃就要死亡。养殖水体溶解氧一般应在4mg/L以上,低于2mg/L会引起食欲减退,消化率低,从而抑制生长。罗氏沼虾较喜欢生活在弱碱性水域,水中pH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罗氏沼虾对钙的吸收,酸性环境下易出现薄壳虾的现象。
3. 养殖现状
       罗氏沼虾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虾类,具有生长快、个体大、食性广、营养价值高、易于饲养及养殖周期短等特点。1976 年,我国从日本引进罗氏沼虾,1977年人工繁殖了第一批罗氏沼虾苗,此后在广东、广西、江苏、浙江、北京、上海等地推广养殖。
作为淡水养殖的主推品种,罗氏沼虾在我国的养殖发展迅速。据历年《中国渔业统计年鉴》,2006-2022年我国罗氏沼虾养殖产量呈现上升趋势。其中,2019-2021 年增速相对较快,由13.96万吨增长至17.13万吨。2021年罗氏沼虾产量已位居我国淡水虾产量第4位。

        我国罗氏沼虾苗种主要有罗氏沼虾“南太湖2号”及“数丰”品系,以及2022年通过审定的罗氏沼虾“南太湖3号”。养殖模式主要包括以广东高要为代表的轮叶黑藻+温棚模式,以江苏高邮和浙江嘉兴为代表的温棚标粗+大塘养成模式或全程温棚模式;其他包括稻田综合种养模式,与小龙虾、南美白对虾、青虾、河蟹、鳙鱼、鳜鱼、罗非鱼、环棱螺等混养或轮养模式。 

4. 调水技术

        罗氏沼虾池塘养殖的水体要求是既要有丰富的天然生物饵料,又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。一般对水体的要求是pH控制在7.5~8.5,底部溶解氧保持在4mg/L~12mg/L,氨氮0.5mg/L以下,底层水硫化氢含量不超过0.01mg/L,透明度30~40cm。养殖前期可使用全效小球藻、硅藻活力素配合定向肥培养有益藻,不仅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,还可为幼虾补充优质饵料。大部分罗氏沼虾白天摄食较少,晚上摄食增强,消化时间较短,不耐饥饿,所以养殖中应注意控制投饵量,少量多次,提高下午和晚上的投喂量占比,以此提高饲料利用率,加快生长,降低成本,提高效益。养殖中后期,养虾池中的残饵、排泄物、动物尸体等有机物增多,容易导致池塘溶解氧减少,氨氮急剧增加,同时有害藻类容易大量繁殖,致使水质恶化。实践中,可通过少量多次换水净化水质,同时使用解毒培藻素、超效益菌宝、光合细菌等对池塘水体进行维护,配合底藻源、藻动力等改良、养护底质,保持水体稳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