鲈鱼,初见于《后汉书·左慈传》。李时珍对鲈鱼的描述:“黑色曰卢;此鱼白质黑章,故名。” 在体两侧的背缘常有黑色斑点,好像穿了一件花衣裳,故称为花鲈。
1. 生物学特性
花鲈(Lateolabrax maculatus)是真鲈科、花鲈属鱼类。体长、侧扁。口大、倾斜。下颌长于上颌,上颌骨长,末端到眼后下缘。两颁、梨骨、腭骨具绒毛状齿。前鳃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,后角有一个大棘,下缘向后下方有3个大棘,鳃盖骨有一个大棘。具两个背鳍,第一背鳍以第5鳍棘最长。幼体的体侧及背鳍棘部有若干黑色斑点,成熟个体逐渐消失。
花鲈是近岸浅海鱼类,性情凶猛,能在浅水中生活。渤海的花鲈每年3月下旬至4月游到近岸及河口索饵,产卵后则到较深水域的海区越冬。花鲈的雌鱼少数为3龄性成熟,大部分为4龄性成熟,平均怀卵量为768432粒。雌、雄比例为1.03:1。产卵期为9月中旬至11月,卵为浮性卵。孵出的幼鱼在海区越冬,翌年春天幼鱼成群进入河口、内湾及近岸。在自然水域中。花鲈摄食以吞食活体动物为主。故属于肉食性鱼类。花鲈摄食的种类很多,其中以游泳动物为主,故也称为游泳动物食性的鱼类。花鲈摄食种类在一年之内有明显的季节变化,甚至各月之间的变化也非常明显。花鲈的成鱼和幼鱼的食物组成有很大差异。早期的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,食性转变后以小虾、小鱼和等足类为食,成鱼食物组成中主要是鱼,其次是虾。
2. 人工养殖
2.1 养殖池塘
成鱼养殖池塘面积不宜过大,以1-5亩为宜,沙壤土底质,淤泥较少,池底平坦,略向排水口倾斜,水深1.5米,排灌水系统完善,水源充足、清新、无污染,水质良好。
2.2 饵料投喂
花鲈掠食性强,可用鱼糜或冰鲜小杂鱼、野杂鱼肉块喂养,经过驯化可投喂配合颗粒饲料。投料之前先泼浇几下水,以形成条件反射,再投以颗粒饲料,经过数次调驯,只要听到泼水声花鲈就会群游而至取食。选择位置居中地方,用竹、木跳板伸入池中水面,距池岸6-7米,搭设投饵点,这样的投饵点饵料投撒面积大,鱼摄食时不易浑水,而且可容纳较多的鱼均匀摄食。日投饵量在前期鱼体较小时,可按鱼体重8%~15%投喂,每天3~5次,后期随鱼体长大,可按鱼体重的3%-5%投喂,日投2次,投饵量应根据鱼摄食情况和生长情况及时调整。根据花鲈不喜强光的习性,日出和日落时,摄食旺盛,中午几乎不摄食,所以应注意早晚2次投喂。投时应掌握“慢、快、慢”的原则,开始时少投,将鱼引诱聚集后再快投,并及时扩大投饵面积,使鱼群均匀吃饱,等鱼快吃饱,抢食不激烈后再少投,一直喂到多数鱼离开投饵点为止。一般每次投喂时间在30分钟左右,防止饵料沉底浪费并污染水体。
2.3 水质调节
花鲈属底栖性鱼类,喜欢在清洁、溶氧量较高、透明度在30-40厘米的水体中生活。在成鱼养殖过程中,应根据水色和透明度及时对水质进行调控。前期,由于鱼小、温度低,水质相对容易控制,管控频率可以适当降低。随着鱼体的生长和鱼塘生物量的不断增加,应做到勤巡塘,关注养殖池塘水质的理化指标,进行常态化的水质监测。9-10月温度适宜,也是花鲈快速育肥阶段,此时,更应注意水质调节,根据鱼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调水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