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类
历史文章

金藻分类与应用

一、金藻的概述
        金藻(Isochrysis)为金藻门金藻纲,主要有金胞藻目和金囊藻目。多数金藻为裸露的运动个体,无细胞壁。在表质上具有硅质化鳞片、小刺或囊壳。有些种类含有许多硅质、钙质,有的硅质可特化成类似骨骼的构造。细胞质中的色素体是片状金褐色,以黄色素为主,也有叶绿素。同化产物的贮存物质为白糖素和脂肪。白糖素又称白糖体,为光亮而不透明的球体,常位于细胞后端。具有2条鞭毛,个别有1条或3条鞭毛。具有鞭毛的种类,鞭毛基部有1~2个伸缩泡。有1个细胞核。
        金藻多数分布在淡水,海水和咸水中也有分布。金藻在透明度大、温度较低、有机质含量少、pH值4~6的微酸性水中、含钙质较少的软水中生活。一般在较寒冷的冬季、晚秋和早春等季节生长旺盛。在北方地区通常冬季时在冰下采样能采集到金藻,经常能采到单鞭金藻、黄群藻等。而金藻的藻类在采样后不易保存,通常加固定液保存不住,容易碎片化,所以金藻只能采新鲜的标本来进行观察。
        金藻具有饵料价值,是水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期间的重要饵料;有些种类是冰下生物增氧的重要种类。

二、金藻的常见种类

(一)网骨藻
        基环有分支的刺4~8根,顶端器简单或由多个小窗格集合而成。细胞小,裸露,鞭毛2条,并可伸出微细的伪足。我国近海常见的有四角网骨藻和六角网骨藻。

(二)盖板金藻
        单细胞,鞭毛2条,原生质外有一层胶质膜,膜上或细胞内有特殊的石灰质体,称为球石。这类藻体多数海产,大量分布于热带、亚热带外海区;是其他海洋浮游动物的饵料之一;其死亡后的石灰质小板,在形成海底生物性沉积物中起着重要作用。

(三)单鞭金藻
        细胞球形或纺锤形,裸露。有1~2个色素体片状,有2个色素体的种类,色素体位细胞两侧。有1个细胞核,其位置可在细胞前端、中部或后端。细胞后端常有一大的白糖体。繁殖为细胞纵分裂,常产生内生孢子。生活于沼泽、湖泊或海洋中,可人工培养,作为海产动物幼体的饵料。

(四)鱼鳞藻
       细胞圆柱形、椭圆形、纺锤形,种类不同,鳞片形状排列也不同。全部鳞片或顶端鳞片上有一硅质长刺。色素体2个,侧生,少数11个。白糖体圆球形,位于细胞后端,为池塘、湖泊中的浮游种类。

(五)黄群藻
       长卵形或球形群体,无胶被。有时为单细胞或少数细胞组成的群体。细胞梨形或长卵形,前端广圆,具有2条等长鞭毛,后端延长成一胶质柄互相联系成放射状。色素体2个,片状,周生,位细胞两侧。具有1个细胞核,位细胞中部。同化产物白糖素位于细胞后端呈一大颗粒,是冰下增氧常见藻类。

(六)等鞭金藻
        单细胞,细胞裸露,有1~2个色素体,目前国内、外养殖业已广泛培养,是海水鱼、虾、贝类育苗过程中良好的饵料。

(七)棕鞭金藻
       细胞裸露,不具囊壳,有2条不等长鞭毛,1~2个色素体片状,有2个色素体的种类,色素体位细胞两侧。后面有一个大的白糖素。

(八)锥囊藻
       多为树枝状群体,浮游生活,少数为不分枝群体或单细胞,固着生活。细胞具圆锥形,钟形或圆柱形的囊壳。囊壳前端开口,原生质体纺缍形、圆锥形或卵形,前端具2条不等长鞭毛,长的一条伸至囊壳开口外。基部以细胞质短柄附着于囊壳底部。有眼点1个,伸缩泡1至多个,色素体1~2个。

(九)小三毛金藻
        细胞椭圆形、卵形、球形等形态,2条游泳鞭毛为细胞长度的1.5~2倍,其中间有一条短的类似鞭毛的固着丝体,具有附着作用。色素体2个,片状、侧生。细胞后端有一大的白糖体。三毛金藻为一种害藻,能产生鱼毒素,引起鱼类大量死亡。常见种类有小三毛金藻又称小普林藻。